雷电灾害展现出巨大的破坏力,每年因雷击导致的设备损毁、系统中断乃至人员伤亡时有发生。现代建筑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各类电子装置对雷电过电压的耐受能力却趋于脆弱。科学有效的防雷工程改造升级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维护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关键措施。

开展防雷工程改造之前,需对现有防雷设施进行系统检测。检测需重点核查接闪器完好程度、引下线连接可靠性以及接地电阻是否符合标准。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时,应确保测试电极布设在土壤电阻率均匀区域,避开混凝土路面或金属管道附近。若实测电阻值超过10欧姆,需采取增设接地极、使用降阻剂或置换土壤等方法改进。高层建筑需额外关注屋面设备的等电位连接电阻,保证全部金属构件与防雷系统可靠连接。
接闪系统改造需注重保护范围计算。采用滚球法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时,应统筹考虑建筑高度与周边环境。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可选用提前放电式避雷针或结合避雷带布置。安装接闪器须确保其高出被保护物体至少0.5米,固定牢靠并能承受当地更大风速。特别注意接闪器与金属屋面、栏杆等构件的安全间距需满足规范,防范侧击风险。

引下线改造的核心在于保障雷电流顺畅泄放。现代建筑推荐采用建筑柱内主筋作为自然引下线,但必须确保钢筋间电气贯通。使用专用测试仪测量过渡电阻时,其数值不应超过0.2欧姆。需要增设专用引下线时,应沿建筑外墙均匀布置,间距控制在18米以内。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须采用焊接工艺并实施防腐处理。在人员活动频繁区域,引下线距地面1.8米以下部分需加装绝缘管保护。

接地系统构成防雷工程的核心环节,改造需依据土壤电阻率选取合适的接地形式。在土壤电阻率较高区域,可采用深井接地、爆破接地或化学降阻剂。接地网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米,与建筑物基础距离保持1米以上。接地导体宜选用热镀锌扁钢或铜包钢材料,其截面积必须满足雷电流热稳定要求。防雷接地、电气接地与信息系统接地应实现等电位连接,构建统一的接地体系。
等电位连接在防雷改造中具有关键作用却常被忽略。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等均应在入户处实施等电位连接。机房内的防静电地板支撑架、机柜、线槽等金属构件需通过等电位连接带形成整体。等电位连接导体截面积不应小于6平方毫米,连接点接触电阻需低于0.03欧姆。信息系统机房还需特别注意设置等电位连接网格,网格尺寸宜控制在3米×3米范围内。
浪涌保护器的选型与安装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防护效能。选择SPD时需依据被保护设备的耐压水平、所处防雷分区及供电系统形式确定技术参数。一级防护应选用电压开关型SPD,安装在总配电柜内;二级防护选用限压型SPD,设置在楼层配电箱;三级防护安装在设备前端。特别注意SPD接地线应保持短直,长度不宜超过0.5米。所有SPD都应配备过流保护装置,并设置遥信报警功能以便及时更换失效模块。
防雷工程改造完成后的维护工作同样重要。应建立定期检测制度,每年雷雨季节前开展全面检测,重点检查接闪器完好状况、引下线连接紧固程度及接地电阻值变化情况。对于浪涌保护器,需记录每次雷击后的计数显示,及时更换达到使用寿命的产品。建立完整的防雷装置档案,详细记录每次检测与维修情况,为后续维护提供可靠依据。
特殊场所的防雷改造需要特别关注。加油站、危化品仓库等爆炸危险场所应采用防爆型防雷装置,所有连接部位均需做好防火花处理。通信基站需在天线馈线入口处安装专用避雷器,接地电阻要求较普通建筑更为严格。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场所应考虑采用两级甚至三级浪涌保护,确保关键设备安全运行。
防雷工程改造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专业团队精心设计与规范施工。选择防雷工程公司时,需查验其资质等级和过往业绩,确保施工人员持证上岗。改造方案应经过专业设计,施工过程严格按图作业,重要工序留存影像资料。工程竣工后必须经由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技术发展推动智能防雷系统成为新趋势。这类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防雷装置状态,自动记录雷击事件,远程报警装置故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造工程可预留智能监测接口,为后续升级做好准备。智能防雷系统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能显著降低维护成本,提升防护可靠性。
防雷工程改造升级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换,而是对建筑物防雷体系的全面优化。通过科学检测、规范施工、定期维护,建立完善的防雷保护体系,才能有效预防风险,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细致的工作态度,任何疏忽都可能使整个防雷系统失去效用。只有将防雷措施落实到位,才能在雷电来袭时确保安全无虞。

短信咨询
咨询电话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