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设施的有效维护是确保建筑物和人员安全的关键环节。依据《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的技术要求,配合实际检测经验,各类场所应采取差异化的维护策略和检测方法。
油库、气站、化工厂等易燃易爆场所的检测频率需提高至每半年一次。这类环境存在较高风险,检测过程要着重检查接闪器结构完整性,观察是否存在变形或断裂现象。引下线连接部位需使用力矩扳手检查紧固状态,接地电阻测试应采用三极法,测试前要彻底清理接地极接触面,确保测试线夹接触可靠。测试数据应考虑温度校正,当土壤干燥时应适当增加测试次数。
工业厂房、商业综合体、医疗教育机构等重要建筑应保持年度检测频率。检测范围需全面覆盖建筑物所有防雷装置,使用经纬仪配合滚球法验证接闪器保护范围。高层建筑检测要特别注意均压环与玻璃幕墙金属构件的等电位连接测试,使用微欧计测量连接过渡电阻时,需扣除测试线本身电阻。对于建筑内部的大型设备,如电梯机组、中央空调等,要核查其接地线径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普通住宅小区等民用建筑的检测周期可设定为两年一次。这类场所的检测重点在于接地系统的有效性,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区域,可采用四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当接地电阻不达标时,除常规的降阻剂处理外,还可考虑采用离子接地极或深井接地等特殊措施。检测时要特别注意建筑物基础接地体的利用情况,检查桩基钢筋与地梁钢筋的电气连通性。
电涌保护器的维护需更加频繁,每季度应进行目视检查。检查时要注意观察SPD的劣化指示窗口,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接线端子温度异常。年度检测要使用专用测试设备测量压敏电阻的直流参考电压,对比出厂参数判断劣化程度。对于重要机房和数据中心的SPD,建议配置远程监控系统,实时记录泄漏电流和动作次数等参数。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检测质量。除常规检测仪器外,应配备无人机用于高层建筑接闪器检查,使用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接地装置走向。历史检测数据要建立趋势分析图表,重点关注接地电阻年变化率。检测计划要避开雨季和极端天气,同时考虑土壤冻结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现场检测应采取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系统化流程。外部检测要记录接闪器高度、材质、锈蚀情况,使用超声波测厚仪测量金属构件剩余厚度。引下线检测要全程跟踪走向,检查其距门窗的安全距离。内部检测要重点测试配电系统各级SPD的配合情况,使用示波器记录残压波形。对于计算机机房,还需检测屏蔽效能和静电地板接地情况。
检测发现的问题要分类处理。一般缺陷可出具整改建议书,重大隐患需立即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上报主管部门。检测报告应包含详细的数据记录、缺陷照片和整改方案,对于特殊结构的防雷装置要提供三维示意图。整改复查要重点验证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接地体的焊接质量和防腐处理。
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需要专业技巧。接闪器防腐处理建议采用热浸镀锌配合防腐涂料的方式,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可添加膨润土等长效保湿材料。连接部位维护要采用不锈钢螺栓配合抗氧化复合脂,在沿海地区要增加检查频次。对于古建筑的防雷装置,要采用与传统建筑风格协调的特殊设计。
特殊情况的处理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建筑扩建时要重新计算雷击风险评估,树木接近接闪器时需采用提前放电式接闪器调整保护范围。当土壤电阻率发生显著变化时,要考虑采用化学接地或电解离子接地系统。对于存在地下金属管网的区域,要特别注意跨步电压的防护措施。
建立完整的防雷设施档案管理系统至关重要。档案应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维修记录等全套资料,建议采用数字化管理并定期备份。人员培训要注重实操能力,定期组织检测技能比武和设备操作考核。新入职人员必须通过防雷检测专项培训才能上岗作业。
安全作业规范必须严格执行。高空检测要设置安全警戒区,使用防坠落系统。电气测试前要确认设备断电,并悬挂警示标志。雷暴天气预警时要立即中止户外作业,检测车辆要安装防雷接地装置。所有检测仪器必须定期送检,现场使用前要做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