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呈现出瞬间爆发、威力巨大和衍生灾害频发的显著特征,一旦发生往往带来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在灾害来临时准确高效地执行,是控制灾情扩大、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核心举措。以下从实际操作层面整理了一套完整的应急处理流程与行动指引。

在雷雨高发季节到来之前,各单位和家庭应提前完成防灾基础建设。首要任务是建立可靠的应急通讯机制,确保在电力中断、网络瘫痪等极端状况下,仍能通过备用通讯设备如对讲机或卫星电话维持关键人员之间的联络畅通。同时需明确应急指挥人员及其递补顺序,防止突发情况下出现指挥真空。应急物资储备是另一项基础工作,物资包中应配备强光手电、备用电池、多功能收音机、专业急救包(特别要包含烧伤与外伤处理用品)、绝缘防护手套、饮用水及应急食品等,并建立定期检查与更新制度。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全面检测也不容忽视,必须由专业机构对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装置进行系统检验,确保其处于有效状态。家庭用户还应熟练掌握总电闸位置与安全断电操作方法。

雷电活动开始后,确保人员安全成为要务。所有户外活动应立即中止,人员需快速转移至具有完善防雷设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或金属结构建筑内。在室内应主动远离门窗、阳台、外墙及各类金属管道系统,包括水管、暖气管和燃气管线,同时要紧闭门窗以防球雷侵入。此时应立即切断非必要电器电源,建议直接关闭总电源开关并拔除所有电器插头。雷电产生的感应电流可能通过供电线路与信号线路瞬间侵入室内,即便安装了电涌保护装置,彻底断电仍是最稳妥的防护方式。在此期间应避免使用有线电话、手机充电等行为,严禁接触各类带电设备,同时禁止进行洗澡、洗菜等接触水源的活动。

若在户外无法及时进入安全室内场所,需立即采取标准避险姿势。要迅速撤离高地、开阔区域、独立树木、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地点,选择地势较低且干燥的位置,采用双脚并拢蹲姿,身体尽量蜷缩,低头并用双手抱膝,以此减小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和身体高度。切记不可平躺地面。若正处于水域活动中,必须立即上岸并远离水面。多人同在户外时应相互分散,避免集体遭遇雷击风险。密闭的汽车内部是相对安全的避险场所,需关紧车窗,车内金属部件可安全接触。
雷击事件结束后,风险并未完全消除,需要系统开展后续处置工作。要快速检查人员状况,发现昏迷人员时,在确认现场无火灾、无坍塌风险的前提下立即施救。需明确雷击伤员体表不带电,可安全接触。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雷击易导致心脏停跳与呼吸中止,及时有效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至关重要。随后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重点检查雷击可能引发的火灾风险,对初起小火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迅速扑灭,火势扩大时立即撤离并报警。电力系统恢复必须由专业电工操作,在确认外部线路正常后逐步恢复供电,并逐一检测电器设备受损情况。同时要检查燃气管道是否泄漏,建筑结构特别是雷击点周边是否存在开裂、坍塌等隐患。
要启动规范的报告记录程序,及时向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通报灾情。详细记录雷击发生时间、具体位置、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与设备损坏等),并留存现场影像资料。这些信息对保险理赔、责任界定及后续防雷设施改造都具有重要价值。
面对雷电灾害,保持冷静是首要原则。经过反复演练、全员熟悉的应急方案能显著降低灾害损失。关键在于事前充分准备,事中迅速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室内断电避金属,户外蹲身降高度),事后有序开展救援排查。将文本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通过定期演练巩固应急技能,才能构建起应对雷电灾害的有效防御体系。

短信咨询
咨询电话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