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击灾害带来的破坏程度常常超出预估范围,不仅会造成设备故障、信息损毁,还可能触发火灾事故并危及人身安全。要系统性地防范这些风险,必须构筑覆盖建筑防护、设备保障和人员安全三个维度的综合防护体系。
建筑物防雷工程中,接闪装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需要定期检查屋顶避雷针与避雷带的锈蚀破损情况,特别是建造年代较早的建筑物,要着重查验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节点。普通住宅建议在屋面四周敷设高度不低于25厘米的避雷带,并通过镀锌扁钢实现可靠电气连通。农村自建房屋需重点关注烟囱、太阳能集热器等突出构件的防护,应在这些构件周边加装高出顶部0.5米的避雷针。
引下线系统的维护保养容易被忽略。要检查建筑立面引下线是否因装修工程被遮蔽或损坏,确保每根引下线在距地面0.3-1.8米区间装设检测卡,便于开展接地电阻定期测量。新建工程项目推荐采用结构柱内主钢筋作为自然引下线,既保持建筑外观整洁又提升耐久性能。重要建筑应在立面均匀布置引下线,相邻引下线间距宜控制在18米以内。
接地装置构成防雷体系的核心保障。需要定期检测接地电阻数值,普通建筑接地电阻应低于10欧姆,关键场所需达到不超过4欧姆的标准。改善接地电阻可采取增设接地极、施用降阻剂或扩展地网覆盖面积等措施。在土壤电阻率偏高区域,可考虑采用深井接地或离子接地极技术。日常维护要确保接地引出线避免腐蚀,与设备连接点保持牢固可靠。
电源系统防护需要构建分级保护机制。建筑总配电箱应配置Ⅰ级试验的浪涌保护装置,选用开关型或限压型产品需参照当地雷暴日数统计值。分配电箱需安装Ⅱ级试验的浪涌保护器,关键设备前端应加装Ⅲ级试验的精细保护装置。要特别注意浪涌保护器的状态指示窗口,发现颜色转红应立即更换。安装施工要保证连接导线长度不超过0.5米,接地线截面积不小于16平方毫米。
信号线路防护具有同等重要性。所有进入建筑物的网络线路、电话线路、监控视频线路等信号传输线缆,都应当安装对应规格的信号浪涌保护器。选用保护装置时需要匹配信号传输速率与接口规格,安装位置尽量靠近受保护设备端。重要数据传输线路推荐采用光纤介质,可完全规避雷击电磁脉冲干扰。
室内防雷安全需要培养正确行为习惯。雷暴天气应及时断开电器设备电源插头,包括电视机、计算机、电冰箱等常用电器。避免使用有线固定电话和进行淋浴活动,因为雷电流可能通过线路或管道传导。远离门窗区域和金属管道,不宜在阳台或露台停留。野外遭遇雷暴时应立即进入坚固建筑物躲避,不可在树木或凉亭下方停留。
特殊场所需要采取专项防护措施。加油站、危险化学品仓库等场所要确保所有金属设备可靠接地,涵盖输油管道、储罐呼吸阀等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要定期检验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保证在雷击导致停电时能正常启用。数据中心除完善防雷设施外,还应配置不同断电源系统。
日常维护需要建立制度化检查机制。每季度应对防雷装置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看连接部位是否存在松动、腐蚀现象。雷雨季节来临前要委托专业机构检测接地电阻值和浪涌保护器工作状态。建立完整的防雷设施技术档案,详细记录每次检测维修数据。重要设备机房应配置温湿度监测仪表,确保运行环境符合要求。
应急处置需要掌握科学操作方法。发现设备遭受雷击后,要切断电源再进行详细检查。闻到焦糊气味应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并报警求助。对雷击受伤人员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雷击伤员体表不带电可放心开展救护。灾后应及时进行现场取证拍照,联系保险机构办理理赔事宜。
防雷安全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定期组织开展防雷知识专业培训,使每位人员都清楚雷雨天气的正确应对措施。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战演练。在建筑物主要出入口设置防雷安全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防护安全。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防雷工程是涉及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专业技术支撑。重大防雷工程项目应当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设计施工,定期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开展检测评估。在防雷设施上的投入本质上是对安全的投资,这项支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短信咨询
咨询电话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