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系统巡检服务别让雷电隐患毁了企业安全

 文章资讯    |      2025-07-24 09:59:04

去年夏天在工业区做防雷巡检时,我碰到过一桩让厂长直拍大腿的事:一家电子厂的生产线突然全宕机,车间里的PLC控制器、伺服电机全被雷电波击穿,机器壳子都冒出焦糊味。等我掀开总配电箱的盖子,一眼就看见浪涌保护器(SPD)的指示灯红得刺眼——这玩意儿早“死”了,没人注意;再测接地电阻,数值跳到18欧姆,比标准的4欧姆高了四倍多,原来是接地极被雨水泡得腐蚀断裂,雷电根本泄不出去。那次事故让工厂停了5天工,直接损失80万不说,还赔了客户违约金,厂长蹲在车间门口翻设备手册,额头上的汗把手册都浸湿了。

雷电真不是什么“小概率意外”——每年我国因雷电造成的设备损坏、停产损失超过100亿。对企业来说,防雷系统从来不是“装完就万事大吉”的摆设,得像检查消防栓、灭火器那样,定期把每个角落“摸一遍”。能真正防住雷的,是“活着”的系统——每一个零件都在正常工作,每一个数据都符合标准。我做了10年防雷巡检,把最实在的“实战干货”掏出来,你照着做,就能把90%的雷电隐患挡在门外。

先看接闪器——就是屋顶上的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它是雷电的“接触点”,负责主动“接住”雷电,不让它打在设备或建筑物上。很多企业觉得“避雷针竖在那就行”,其实它最容易“偷懒”:用望远镜对着屋顶扫一遍,先看避雷针针尖——要是锈得只剩原来的2/3粗,或者弯成了“鱼钩”,必须马上换;避雷带的接头处有没有脱焊?比如接头的镀锌层掉了,露出红铁锈,一掰就开,这就是脱焊的信号;还有屋顶的太阳能板、空调外机、广告牌,别让它们“抢”了接闪器的位置——要是太阳能板比避雷针高20厘米,雷电会优先打太阳能板,接闪器等于白装。除了看外观,还要测导通性:用万用表的电阻档,一头接避雷针底部,一头接引下线(顺着墙往下走的金属条),如果阻值超过0.1欧姆,说明接头松了或者断了。去年我查过一个仓库,避雷带的接头用铁丝绑着,阻值达到5欧姆,打雷时避雷带直接炸开,把旁边的纸箱引燃了,幸好没造成大火。

再摸引下线——这是把接闪器的雷电传到接地装置的“导线”,藏在墙角、柱子旁边,很容易被忽略。从屋顶往下走,用手顺着引下线摸一遍:有没有断裂的地方?有没有被装修包上木板或者刷了厚油漆?油漆是绝缘体,会挡住雷电传输;固定引下线的卡子松没松?卡子掉了,引下线晃来晃去,接头很容易断;墙根的引下线有没有被杂物挡住?比如堆了纸箱、塑料桶,万一引下线漏电,这些东西很容易着火。还要测接地连续性:用接地电阻测试仪的“导通测试”功能,测引下线底部和接地极的连接电阻,不能超过0.1欧姆。要是阻值大,先拧开接头的螺栓看看——是不是有氧化层?比如接头处发黑、有铜绿,用砂纸擦干净再拧回去,要是还不行,就得换引下线了。

接着挖接地装置——埋在地下的金属极(比如镀锌扁钢、铜棒),是雷电的“最终归宿”。很多企业“埋了就忘”,殊不知土壤腐蚀、施工破坏是它的“天敌”。先找位置:翻当初的防雷设计图纸,或者看建筑物外墙的黄色“接地极此处”标识牌,找到从地下冒出来的引出线。用锤子敲一下引出线——要是声音发脆、掉渣,说明已经腐蚀了;再挖开地面30厘米,看地下的扁钢有没有生锈——如果镀锌层全掉了,或者断成几节,必须换接地极。测接地电阻是关键中的关键!一定要选干燥的晴天(雨天土壤湿,阻值会偏低,不准),用四极法(比普通三极法准)测:一般企业(比如办公楼、仓库)的接地电阻要≤10欧姆;高危企业(比如加油站、化工厂、变电站)要≤4欧姆。要是阻值超标,先浇点水在接地极周围(别浇太多,模拟雨天的湿度)再测一次——还超标?要么加接地极(在原来的接地极旁边再埋2根2米长的铜棒,间距5米以上),要么用降阻剂(把接地极周围的土换成石墨降阻剂,能快速降阻值)。

然后盯SPD——浪涌保护器是配电箱里的“防雷保险丝”,雷电波顺着电源线、信号线进来时,它会“短路”把浪涌导走,保护后面的设备。但它是“一次性”的,坏了必须换,很多企业的SPD“死了都没人知道”。首先看指示灯:所有SPD都有状态灯,绿色是正常,红色或者不亮就是坏了——比如总配电箱里的SPD灯红了,说明它已经“烧了”,下次雷电来就没防护了。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一家超市的SPD指示灯红了半年,直到雷电把收银系统打坏,才发现问题。再查型号和位置:SPD要“分级装”——总进线处(比如高压变低压的开关柜)用1级SPD(通流量≥100kA);分配电箱(比如车间的配电箱)用2级SPD(通流量≥40kA);设备前端(比如服务器、PLC控制器)用3级SPD(通流量≥20kA)。要是总进线处用了3级SPD,等于用小杯子接洪水,肯定挡不住。还要测漏电流:用SPD测试仪测,正常情况下漏电流≤0.5mA;如果超过1mA,说明SPD的元件老化了,要换。比如服务器机房的SPD漏电流到了1.2mA,不换的话,轻则服务器重启,重则硬盘烧坏,数据全丢。

再验等电位连接——把建筑物里的金属物体(比如金属门窗、设备外壳、电缆桥架、水管)都连到接地系统,防止雷电感应产生“电位差”。比如雷电打在屋顶,金属门窗的电位突然升高,和地面形成2000V的差,人碰到门窗会触电,设备碰到会被击穿。测连接电阻很简单:用万用表的电阻档,一头接金属门窗的框架,一头接接地排(比如卫生间的等电位端子箱),阻值必须≤0.1欧姆。比如车间的金属货架,要是没接等电位,雷电感应会让货架带电,工人碰一下就会被电到。还要查隐藏点:卫生间的等电位端子箱别封死!很多装修公司为了好看,用瓷砖把端子箱贴住,要是水管没接等电位,洗澡时雷电感应会让水管带电,超危险;还有电缆桥架,每段桥架的接头处要用铜鼻子连起来,不然桥架之间有缝隙,电位差会打坏电缆里的信号。

还要看周边环境——企业的防雷系统不是“孤立”的,周边环境变了,防雷效果会大打折扣。旁边有没有新建的高楼、铁塔?如果高楼比你的接闪器高5米以上,你的建筑就会落在它的“雷电阴影区”里——雷电会打高楼,然后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传到地下,你的建筑如果离高楼太近(≤10米),地下的雷电流会“反击”到你的设备上。门口有没有架空的电线、电话线?如果电线离接闪器≤5米,雷电打接闪器时,会感应出高电压到电线上,顺着电线传到室内设备。屋顶的排水口有没有堵?要是下雨时排水不畅,雨水会浸泡接地极,导致接地电阻升高——比如仓库的屋顶排水口被树叶堵了,雨水积在屋顶,渗到地下把接地极泡了,接地电阻从6欧姆升到15欧姆,雷电根本泄不出去。

最后做好巡检记录——很多企业巡检完“转头就忘”,等出了问题根本不知道哪里错了。一定要做“可追溯”的记录:用Excel建个台账,列清楚部位(比如“屋顶避雷针1号”“总配电箱SPD”)、位置(比如“办公楼3楼屋顶西北角”)、型号(比如“避雷针:φ16镀锌圆钢”“SPD:XX品牌100kA”)、上次巡检时间、巡检人、问题点、处理措施、下次巡检时间。比如“2024年6月15日,巡检办公楼屋顶避雷针1号,针尖锈蚀1/3,处理措施:更换φ16镀锌圆钢避雷针,巡检人:张三,下次巡检时间:2024年9月15日”。每月开一次“防雷例会”,把巡检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来,分配给责任人(比如电工负责换SPD,物业负责通排水口),限3天内解决,解决完拍照片留底。

别用“经验”代替“标准”——有人说“接闪器越高越好”,错!接闪器太高会成为“区域引雷点”,把周围1公里内的雷电都引过来,反而增加风险,接闪器只要比建筑物更高处高3米就行;有人说“SPD装得越多越好”,错!SPD多了会增加漏电流,导致设备电压不稳,比如电脑经常重启,就是SPD装多了的问题;还有人说“接地电阻达标就行,不用定期测”,错!土壤湿度、温度、腐蚀都会让接地电阻变化,夏天土壤干,阻值会升高;冬天土壤冻,阻值也会升高,雨季前一定要测一次,不然雨天防雷效果会打对折。

去年我服务过的一家汽车配件厂,按照这些方法做了巡检,雨季时遇到3次雷电,设备没坏一台,厂长笑着说:“以前怕打雷,现在打雷我都敢在车间里喝茶。”

对企业来说,安全不是“花多少钱”,而是“做对多少事”——防雷系统的每一个螺丝、每一个指示灯、每一个接地极,都是企业安全的“防线”。别等雷电打过来才想起检查,现在就去屋顶看看避雷针,去配电箱看看SPD的指示灯,去墙根摸摸引下线——你多查一次,企业就少一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