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防雷检查这些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可能毁设备

 文章资讯    |      2025-07-23 11:42:40

通信设备防雷检查里,最容易栽跟头的从来不是“没装避雷针”“没接接地排”这种一眼能看见的大问题——恰恰是那些“看起来没问题”的细节:一颗没拧够力矩的螺丝、一根接反的屏蔽线、一个漏测的SPD漏电流,最后都可能变成烧设备的“导火索”。我见过太多机房维护人员拍着胸脯说“防雷都做了”,结果雷击时交换机炸了、RRU烧了,查来查去才发现,问题出在某个没人在意的“小细节”上。下面这些能直接上手的检查技巧,都是从实际故障里抠出来的“避坑指南”。

很多人检查接地,就看“有没有黄绿线连到接地排”,却忘了接地的核心是“低电阻导通”——哪怕线接得再牢,端子氧化、螺丝没拧紧,接触电阻超过0.1欧,雷击时电流就会“卡脖子”,在端子处产生高温,直接烧穿设备接口。查接地端子不能用普通万用表,得用毫欧表:把两根测试线分别夹在设备机壳的接地螺柱和接地排上,按下测试键,读数超过0.1欧就得马上处理。先把端子和接地排的接触面用砂纸打磨掉氧化层(露出金属光泽),再用扭矩扳手拧螺丝——M8的螺丝要拧到12-15N·m,M6的拧到8-10N·m,别信“手拧够紧”的感觉,凭经验根本达不到力矩要求。还有种更隐蔽的情况:接地排的“主接地引线”和接地体(比如接地极)的接头,很多人埋在地下就不管了。雨季前一定要挖开检查,如果接头处热缩管破裂、铜线氧化发黑,赶紧剪掉重新压铜鼻子,再用热缩管封好,不然接地电阻会悄悄飙升到几欧甚至几十欧,等于没接地。

SPD(浪涌保护器)是通信设备的“最后一道防雷闸”,但很多人只看“绿色灯亮不亮”——其实SPD的劣化是“渐变”的,等红灯亮时,它已经快失效了。漏电流是SPD的“健康指标”:压敏电阻型SPD的漏电流超过10μA,说明内部元件开始老化,雷击时很可能“扛不住”;气体放电管型SPD的漏电流超过1μA,也得换。测漏电流得用SPD专用测试仪(几百块钱,比万用表准),红表笔接SPD的“L”端(火线),黑表笔接“N”端(零线),选“漏电流”档直接读数值。没有测试仪的话,也能用万用表测“压敏电压”——比如标称385V的SPD,压敏电压降到300V以下,说明已经老化。另外,SPD的“热脱扣装置”一定要查,很多SPD装在配电箱里被挡住看不到,你可以用手摸外壳:如果发热(超过环境温度10℃),说明热脱扣已经启动,赶紧拆下来换。还有,SPD的接线长度不能超过0.5米,线太长会增加“残压”,等于白装。

通信机房里,电源线(220V/380V)和信号线(网线、光纤、射频线)如果走同一根桥架、甚至捆在一起,感应雷会顺着电源线“耦合”到信号线——比如雷击时,电源线里的浪涌电流会在信号线里感应出几千伏的电压,直接打穿交换机的网口。查线缆首先看“物理分隔”:电源线和信号线必须用金属桥架分开(不能用塑料桥架),上下层间距至少30cm;如果是穿管,电源线用镀锌钢管,信号线用PVC管,管之间间距20cm以上。再看“屏蔽层接地”:信号线如果是屏蔽线(比如网口的屏蔽网线、射频线的屏蔽同轴电缆),屏蔽层必须两端接地——一端接设备机壳的接地螺柱,另一端接配线架的接地排,用2.5mm²的黄绿线连,只接一端等于没屏蔽。还有光纤的“金属加强芯”,很多人习惯两端都接地,这是错的——会形成“接地环路”,雷击时电流会顺着加强芯流进设备。正确的做法是:只在局端(比如机房的ODF架)接地,远端(比如基站的光纤终端盒)用绝缘胶带把加强芯包起来,别碰到任何金属件。

机房里的等电位联结,不是只接“主设备”(交换机、服务器),所有金属物体都要连到等电位排——比如空调外机的外壳、金属机柜的框架、UPS的机壳、甚至是天花板上的金属龙骨。这些金属件如果不接地,雷击时会感应出高电压,变成“二次雷源”,打穿附近的设备。查等电位用万用表的“通断档”(蜂鸣器)就行:一端接等电位排,另一端接金属物体(比如空调外壳),如果蜂鸣器不响,说明没接。接的时候要注意:用6mm²的黄绿双色线(不能用普通电线),线的一端压铜鼻子,拧在等电位排的螺丝上;另一端用“开口端子”(或者直接绕在空调外壳的接地螺柱上),拧之前要把金属表面的油漆打磨掉(露出金属),不然接触电阻会很大。还有机房里的“活动地板”(比如抗静电地板),很多人会忽略——地板的金属支架要每隔5米连一根黄绿线到等电位排,不然地板上的静电会积累,雷击时和设备之间形成电位差,打穿设备接口。

通信塔上的避雷针,不是“越高越好”——如果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没覆盖到天线,等于白装。很多维护人员觉得“滚球法”公式复杂,其实用两个工具就能快速查:,激光测距仪,测避雷针的高度(H)、天线的高度(h)、避雷针和天线的水平距离(D)。比如避雷针高30米,天线高25米,水平距离10米,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45米,保护范围的半径r=√[R² - (R - (H - h))²]——算下来r≈√[45² - (45-5)²]=√425≈20.6米,D=10米小于r,说明覆盖了。第二,手机指南针APP,站在天线旁边,用手机对准避雷针,看“俯仰角”——如果夹角小于45度,说明在保护范围内;如果大于45度,赶紧调整避雷针的位置(比如往天线方向挪1米)。还有,避雷针的“接地引线”不能穿钢管——很多人怕引线被风吹断,用钢管套起来,结果钢管会“屏蔽”电流,让避雷针的接地电阻变大。正确的做法是:用35mm²的黄绿线(或者镀锌圆钢),直接从避雷针引到接地体,线的路径要“短而直”,不能绕弯。

很多机房只在市电输入端装SPD,却忽略了备用电源的防雷——比如UPS的输出端、发电机的输入端,如果没装SPD,雷击时浪涌电流会顺着备用电源进入设备。查备用电源首先看UPS:输入端要装II级SPD(通流容量≥40kA,电压保护水平≤2.5kV),装在UPS进线的配电箱里;输出端如果接的是重要设备(比如核心交换机),要装III级SPD(通流容量≥20kA)。再看发电机:发电机的输出端要装SPD,参数和UPS输入端一样,因为发电机的绕组会感应雷击电流。还有UPS的“电池柜”,电池的金属外壳要接地——用6mm²的黄绿线连到等电位排,不然电池的静电会积累,雷击时和设备之间形成电位差,烧穿电池接口。

防雷不是“一劳永逸”,要定期查细节。雨季前(比如4月),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接地体的电阻——打三根测试桩(间距5米),读数不能超过1欧(通信设备的接地要求);如果超过,要加接地极(比如再打一根2米长的镀锌角钢)。每月要查SPD的状态灯(绿色正常,红色故障)、测漏电流;查接地端子的螺丝有没有松动(用手拧一下,有没有“吱呀”声);查线缆的分隔有没有被破坏(比如新布的线把电源线和信号线捆在一起了)。每次雷击后,不管设备有没有坏,都要测SPD的漏电流、查接地端子的接触电阻——雷击会“冲击”SPD和接地端子,可能当时没坏,但已经埋下隐患。

通信设备防雷的核心,就是“把雷电流快速导入大地,不让它跑到设备里”——而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降低电阻”“切断路径”“覆盖保护范围”。你不用懂复杂的防雷标准,只要把这些“能直接动手测、能马上改”的细节做到位,90%的雷击故障都能避开。比如去年夏天,我帮一个基站查防雷,发现他们的SPD漏电流已经到15μA(超过10μA的阈值),但状态灯还是绿的——赶紧换了SPD,后来下暴雨雷击,隔壁基站的RRU烧了,他们的没事。还有一次,一个机房的空调外壳没接地,雷击时空调外壳的电压升到了几千伏,把旁边的交换机网口打穿了——后来把空调接了等电位,再也没出过问题。

防雷的细节从来不是“麻烦”,而是“保险”——你多花10分钟测一个漏电流、拧紧一颗螺丝,就能保住几万块的设备。毕竟,设备烧了再修,不如平时多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