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对电力系统构成持续威胁,每年因雷击导致的设备损坏和供电中断事故频发,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为确保用电安全稳定,需要构建完整的雷电防护体系,并与日常电力安全管理措施协同配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机制。
接地系统构成防雷保护的基础环节。进行接地电阻检测时需使用专业测试仪器,确保电阻值控制在4欧姆以下。当测量数值超出标准范围时,可通过增设接地极、施用降阻剂或扩展接地带面积等方式进行改善。定期检查接地连接点的牢固程度和腐蚀状况十分必要,发现锈蚀应及时使用砂纸打磨接触表面并重新紧固。在地质条件特殊的区域,如多岩石地带,采用离子接地极等特殊接地方式能显著提升接地效果。
浪涌保护装置在防护雷击过电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总配电箱位置应安装首级保护装置,选用电压开关型保护器,其泄流容量不应低于15kA。分配电箱处设置第二级保护,采用限压型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保持在10kA水平。重要设备前端需安装第三级精细保护装置,保护水平值应低于设备耐压等级的80%。对于服务器、医疗设备等关键设备,还应增加特殊保护级别的浪涌保护器。定期检查保护器状态指示窗口,发现失效立即更换,建议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等电位连接是消除雷击时危险电位差的有效手段。所有金属管道、电缆屏蔽层和设备金属外壳都应通过截面积不小于16mm²的铜导线与接地系统可靠连接。要特别关注电梯轨道、金属门窗等大型金属构件的等电位连接工作。在卫生间、浴室等潮湿环境中,需要设置局部等电位连接箱,确保所有可接触金属部件保持电位均衡。
电力线路是雷击过电压侵入室内的重要途径。架空线路进入建筑物前应改为埋地敷设方式,埋地长度需达到15米以上。电缆金属铠装层应在两端可靠接地,屏蔽层至少保证一端接地。信号线路应全程采用金属管敷设,保持金属管电气连通并可靠接地。各类信号线路在进入建筑物前都必须安装相应类型的信号浪涌保护器。
防雷系统需要定期维护才能保持更佳状态。每年雷雨季节来临前应对防雷装置进行全面检测,测量接地电阻值,检查各连接点紧固情况。每次雷雨过后都应及时检查防雷装置状态,记录雷击次数和强度数据。保持接闪器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侧击现象发生。定期清理接地带周围的杂草和垃圾,保持土壤湿润有助于降低接地电阻。
日常用电安全是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环节。选择电器产品时应认准合格认证标志,确保产品质量。每个供电回路都应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并每月通过测试按钮检验其可靠性。配电箱内接线应保持整齐规范,线径选择要符合负载要求,防止过载发热。大功率电器必须使用专用插座,杜绝随意接线现象。发现电线绝缘老化、插头过热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用并及时检修。
制定完善的防雷应急预案能更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明确雷雨天气时的操作规程和处置流程十分必要。重要设备应配备不同断电源系统,保证突发停电时的持续运行能力。定期备份关键数据,防止雷击导致数据丢失。准备充足的应急照明设备,并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定期组织人员进行防雷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整体应对能力。
委托专业防雷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是确保防护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检测内容应包括接闪器保护范围计算、接地电阻测量、浪涌保护器参数测试等项目。新建、改建建筑物时,防雷装置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必须由专业机构参与完成。
通过系统实施这些防护措施,建立完善的雷电防护体系,并结合日常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显著降低雷击风险,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可靠。防雷工作关键在于预防,重点在于坚持,只有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用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