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一个新建小区检测,物业师傅拉着我去单元门口的“接地端子”,说测出来电阻才2欧,肯定合格。我一看端子旁边的标识——“电梯专用接地”,压根不是防雷引下线。翻设计图纸才发现,这小区的防雷引下线藏在每栋楼的corner柱子里,外墙有黄色“防雷引下线”的箭头标识,找到柱子上的测试端子再测,电阻直接飙到15欧,明显不合格。找对测试点其实有笨办法:先查图纸,民用建筑的防雷引下线大多是柱子里的两根主筋(直径≥16mm),从屋顶接闪器连到地下接地体,外墙会有明确标识。没图纸就用钢筋探测仪扫柱子,找四个角的主筋(一般是最粗的那几根),再用万用表测通断——一端接屋顶接闪器,一端接地下接地体,通的就是真引下线。找到后别乱夹,更好找引下线上的专用铜端子(带螺丝那种),没有的话刮掉主筋表面的油漆/铁锈,用夹子夹实,保证接触良好。
上周在工厂测接地电阻,师傅图省事把电流线和电压线都拉了10米,结果读数20欧,急得直挠头。我让他把电流极拉到50米外,电压极放在电流极和接地体中间的30米处(50×0.618≈30),三根线拉直不交叉,也别靠近工厂的电缆沟,重新测后果然降到8欧——合格。三极法的线距有死规则:电流极(C)到接地体(E)的距离,至少是接地体更大尺寸的20倍(比如单根角钢接地极,拉20米;大型接地网,拉对角线的2倍)。电压极(P)必须在E和C的连线上,位置是EC距离的0.618倍,这个比例能抵消土壤不均匀的影响。要是场地不够(比如市中心高楼间),就换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但得记住——钳形表只适用于闭合接地回路(比如联合接地系统,所有接地极连在一起成环)。单独的接地极(比如一根角钢没接其他线)别用钳形表,测不出来的,老老实实用三极法。另外,测试线别碰金属物体(电缆、水管、栏杆),不然感应电流会干扰读数。之前在酒店测的时候,师傅把线沿水管拉,结果读数18欧,后来拉到草坪上远离水管,直接降到7欧。
前两天下雨,一个物业师傅急着交报告,测出来电阻3欧,以为万事大吉。结果天晴后我复勘,电阻直接跳到12欧——土壤被雨水泡饱和了,电阻率暴跌,数据根本不准。判断土壤湿度有标准:抓一把测试点附近的土,能捏成团、松开散得开,就是正常湿度;捏成团不散是太湿,抓不起来是太干。太湿的话等3天,让水分蒸发了再测;太干的话用喷壶在接地体周围1米内喷湿(别漫灌,水要渗到地下0.8~1米,也就是接地极的深度),等20分钟再测。比如夏天干旱的时候,我在小区测过,喷完水等半小时,电阻从15欧降到8欧,刚好合格。
上个月遇到个师傅,用ZC-8指针式测试仪测电阻,指针一直晃,问我是不是仪器坏了。我拿过来先调机械零——把仪器放平,转调零旋钮让指针指0,再接线测,瞬间稳定了。他之前根本没调零,指针一开始就在5欧的位置,能测准才怪。指针式仪器的操作步骤得走对:先机械调零(必须放平调),再接线(E接接地体,P接电压极,C接电流极,别反),然后选量程(先选更大的,指针偏左再换小的),接着摇发电机(速度要稳,120转/分钟,差不多每秒2转),最后调电位器让指针回0,读数是电位器读数乘量程倍数(比如量程10欧,电位器读8,就是8欧)。数字式仪器也有注意事项:先看电池(显示“LOW BAT”就换),再选对模式(别选成电压档),按测试键后等2~3秒读数稳定再记。另外,仪器每半年要用标准电阻箱校准——接个10欧的标准电阻,读数在9.5~10.5欧之间才靠谱,偏差大了赶紧送修。
去年在老工厂检测,电阻测出来9欧,符合二类防雷要求,但挖开接地体周围的土,我傻了——镀锌角钢锈得只剩一半粗,镀锌层全掉了,里面的铁全是红锈。工厂土壤pH值5.2(酸性),镀锌钢在酸性土里5年就烂成这样,电阻虽然没超,但接地体已经快失效了。检查腐蚀有笨办法:先看引下线外观——屋顶接闪器的引下线有没有断,外墙引下线有没有生锈、油漆脱落,地下引出线用螺丝刀刮一下,露金属是好的,露铁锈就是腐蚀;再对比往年数据——如果今年电阻比去年涨了30%以上(比如去年5欧,今年7欧),肯定有问题,赶紧挖开看;还能测土壤腐蚀性——用pH试纸测土壤,pH<6是酸性,>8是碱性,或者用盐分测试仪测,盐分高的土壤(比如海边)腐蚀更快。解决办法也简单:腐蚀严重的接地体直接换铜包钢或纯铜接地极(铜耐腐蚀),酸性/盐碱土壤里别用镀锌钢。要是不想换,就在接地体周围填沥青或环氧树脂,隔离腐蚀。
上个月在山区加油站检测,师傅测工频电阻12欧,说不合格。但加油站是二类防雷,要求冲击接地电阻≤10欧,山区土壤电阻率1500欧·米(远大于1000欧·米),工频电阻和冲击电阻得换算——雷电流是高频的,长接地体的电感会让冲击电阻比工频小。不用记复杂公式,记住逻辑就行:土壤电阻率ρ<1000欧·米,工频电阻能代替冲击电阻;ρ>1000欧·米,要么用冲击测试仪测,要么按公式换算,别直接用工频电阻判不合格。像这个加油站的接地带是20米,算出来冲击电阻才约2.24欧,完全合格。
很多师傅测完就写个“8欧”,没记录时间、温度、湿度、测试点——下次测到12欧,根本不知道是温度变了,还是接地体腐了,还是自己测错了。正确的记录得详细:比如测试时间写2024年5月10日14:00,测试点写3号楼2单元西柱防雷引下线端子,仪器写ZC-8型指针式测试仪(校准日期2024年3月),环境写温度25℃,湿度60%,晴,土壤黏土,方法写三极法,EC=50米,EP=30米,数据写3次读数7.8/8.2/8.0,平均8.0欧,接地体情况写引下线无腐蚀,埋地部分未开挖,结论写合格(二类防雷,冲击电阻≤10欧)。这样下次对比,就能快速定位问题——比如温度从25℃降到10℃,电阻涨到10欧是正常的;温度没变电阻涨了,肯定是接地体腐了。
防雷接地测试不是“测个电阻就行”,每个步骤都藏着细节——找对测试点、放对测试线、等对湿度、校准仪器、查腐蚀、分清楚工频和冲击、记全数据,每一步都不能省。这些坑我踩过,也帮别人避过,把这些干货吃透,至少能避开90%的测试雷区,测出来的数据才真实,防雷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