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季节里,一场暴雨过后,家里的电视可能突然黑屏,工厂的配电柜或许会发出刺鼻焦味,小区的电梯也可能因电源故障停运。这些问题背后,往往藏着防雷设备失效的隐患。防雷装置不是装完就一劳永逸的摆设,就像雨伞需要定期检查伞骨是否牢固,防雷设备也得靠细致检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民用建筑的防雷装置中,最直观的是屋顶的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是常见的接闪设施,检查时首先要关注外观。站在楼顶时(务必注意安全,系好安全带),用肉眼观察避雷针顶端是否有弯折、变形,镀层是否脱落露出金属本色。避雷带通常沿着屋顶边缘安装,需要逐段查看接口处的焊接点,若有裂缝或锈蚀超过三分之一,就得用砂纸打磨后补焊,再刷两遍防锈漆。
避雷带的间距有严格讲究。用卷尺测量相邻两个固定支架的距离,平屋顶上支架间距不能超过1.5米,坡屋顶不能超过2米,否则遇到强雷暴可能出现保护盲区。支架根部如果有松动,可用扳手拧紧固定螺栓,若螺栓滑丝,要直接更换同规格的热镀锌螺栓,避免用普通铁钉替代——铁钉容易锈蚀,半年就可能失去固定作用。
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通道”,大多沿着建筑物外墙敷设。检查时要从楼顶到地面逐段排查,查看墙体上的引下线标识(通常是黄色油漆画的箭头)是否清晰,若被雨水冲刷模糊,要及时补画,方便后续检测定位。引下线与接闪器的连接点如果是螺栓固定,要用扭力扳手测紧度,M10规格的螺栓需达到35牛·米的扭矩,不够的话要重新拧紧。
墙面若有空调外机、广告牌等障碍物遮挡引下线,需查看引下线是否被挤压变形,与障碍物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以上,不足的话要调整障碍物位置,或给引下线加装绝缘套管。
接地装置藏在地下,检测时先找到接地体的引出线(通常在建筑物外墙根部,有明显的金属接点)。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时,把两个辅助电极分别插在距离引出线5米和10米的地方,电极深度至少20厘米,连接线接好后开机测量,民用建筑的接地电阻应小于4欧姆。若超过这个数值,可在接地体周围埋入食盐和木炭混合物(比例3:1),每平方米埋入2公斤,浇水湿润后24小时再测;仍不达标就要增加接地极——用50×50毫米的角钢,长度2.5米,打入地下,与原有接地体用扁钢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扁钢宽度的2倍。
工业场所的防雷检测要更细致。配电柜里的浪涌保护器(SPD)是关键,正常工作时指示灯为绿色,若变成红色或熄灭,必须立即更换。更换前先断开上级电源,用验电笔确认无电后,拆下旧保护器,注意看保护器上的参数标签,确保新换的SPD更大持续运行电压与线路电压匹配(220V线路选Uc≥250V的型号)。接线时火线、零线、地线不能接反,地线要用黄绿双色线,线径不小于4平方毫米。
每周要检查SPD的连接线,用红外测温仪测接线端子温度,正常应与环境温度一致,若超过5℃,说明接触不良,需用砂纸打磨接线端子,重新紧固。通信机房的防雷器还要检测响应时间,用专用的浪涌发生器模拟测试,响应时间应小于25纳秒,不达标的要更换为更快响应速度的型号。
加油站、化工厂等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设备的检测有特殊要求。油罐区的避雷针保护范围要用滚球法计算,用半径30米的虚拟球模拟,确保油罐顶部任何一点到避雷针的距离都在球内。检查油罐区的防静电接地与防雷接地是否共用,两者必须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用万用表测量两者之间的电阻,若大于0.1欧姆,说明连接不良,要重新焊接。
家用电器的防雷保护常被忽略。空调室外机的防雷接地线要单独连接,不能和电源线捆在一起,用手拉动接地线,感受是否有松动,接口处的压接端子若有氧化,用钢丝刷清理后,涂一层凡士林防腐蚀。
电视、电脑的电源插座更好选带防雷功能的,检测时用试电笔插入接地孔,若氖管发光,说明接地有效;不发光的话,要检查插座的接地端是否与房屋接地体连接,可打开插座面板,看接地线(黄绿线)是否牢固接在接地柱上,松动的话用螺丝刀拧紧。
雷雨天气来临前,要做快速检查:拔掉不用的电器插头,关闭总电源的漏电保护器;看窗外的避雷针是否有鸟窝、杂物,若有,用长杆清除,避免影响引雷效果;阳台的太阳能热水器,检查其金属支架是否与屋顶避雷带连接,连接点要用螺栓固定,不能仅靠铁丝捆绑。
检测记录要详细,每次检测后写下日期、检测项目、数据、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比如“2025年7月10日,3号楼屋顶避雷带西端有2处锈蚀,已除锈刷漆,接地电阻3.2欧姆”。这样既能追踪设备状态,也能在年检时提供参考。
不同环境的检测周期要灵活调整。普通民用建筑每年雨季前检测一次;靠近山区、湖边的建筑,每半年一次;工业区、通信基站等,每季度一次;遭遇强台风、雷击后,48小时内必须复查。每次检测随身携带绝缘手套、防滑鞋、手电筒等工具,确保自身安全。
防雷设备的可靠运行,就藏在这些具体的检查步骤里。不用复杂的理论,只需按部就班地查看、测量、调整,就能在雷雨来临前筑牢防线,让用电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状态。